近期,国内玉米价格“跌势汹汹”,引发广泛关注。据了解,山东玉米价格已接近1.1元/斤的边缘,华北部分地区甚至跌至1元/斤。与此同时,小麦、玉米、高粱和大麦的价格也持续下滑,跌至近三年的最低水平。而国内养殖产业同样陷入亏损,尤其是上半年,猪、牛、羊价格已达到地板线。然而,尽管生猪行业已走出亏损,牛、羊产业依旧在深亏当中。
令人关注的是,尽管国内产能充足,我国玉米、小麦、牛肉的进口量却在近年来大幅增长,屡创新高。例如,2024年上半年,我国的玉米进口量高达1105万吨,是2013年全年进口量的约4倍。牛肉进口数量也在1-8月份累计达到189万吨,同比增长5.3%,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0万吨,较前三年平均水平高出约22万吨。要知道,2013年我国进口牛肉仅为29万吨,去年则上升到273.7万吨,10年间增加8倍有余。
然而,在国内产能充足和进口大幅增量的双重压力下,市场预计年底之前,牛业的亏损局面将难以改观,其他行业亦不容乐观。这样的现象在农产品领域屡见不鲜。
然而,从根本原因来看,无论是生猪行业、养牛行业还是玉米行业的深亏,并非由进口导致,而是国内粮食大丰收以及养殖业产能本身过剩所致。然而,进口增量也有一定的责任。
对此,许多国内养殖户和农民不禁发问:既然国内产能已经严重饱和,农户已深处困境,为何不减少各类农产品的进口量以保护国内种/养殖产业?
农产品进口激增的背后,大致有3点原因:
- 近些年,国内对高品质、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增加,导致农产品进口量居高不下。
- 国外一些地区的牛肉、猪肉养殖成本较低,进口牛肉价格仅是国内市场的1/3到1/2,而且2023年的进口均价比上一年还在降低,这样的价格在国内市场确实具有一定竞争力。
- 过去3年,全球遭受新冠疫情冲击,一些重要农产品出口国遭遇战争,出于粮食安全考虑,农产品储备量也在增加。
更宏观的层面来讲,农产品进口还有更深刻的意义。首先,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,商贸流通讲究有来有往、进出平衡。其次,国际局势的动荡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受限,中国需要加大农产品贸易,以维持与部分国家的贸易稳定,促进贸易平衡。
为了平衡国内农户的亏损压力和消费者的需求,国内养殖企业需提升产品竞争力,依靠技术升级,在口感、品质和成本上加大优化。同时,国家可以适时动用政策手段控制粮食进口数量,并在各大港口建设加工基地,将进口来的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后再次出口国外。此外,农牧企业可以“更高级”的方式走出去,例如牧原股份与BAF越南农业股份公司合作,推进人工智能在养殖产业链中应用,提升生产效率,确保生物安全和环境可持续性。
随着产业的升级,国内农业领域的企业也逐渐开始出口更高级的产品,例如智能化服务、解决方案、智力设计等。这种模式类似于20年前欧美发达国家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模式,如今的改变证明了中国的全面崛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