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街头这一出戏,直接点燃了全网怒火。开头好像都明白得不得了,“醉汉欺负卖花母子”,什么“人性泯灭”的论调满天飞,结果警方一还原真相,剧情直接反转,网友的脸都快跟着打肿了。
白衣男子到底干了啥?同情心泛滥,直接把小孩的花全买了,还买零食给对方。谁知道小孩嘴巴一张,说啥“我妈精神异常,家里困难”,瞬间戳中男子的软肋,掏钱掏得痛快。等到真相浮出水面,发现这是演技派的“精准营销”,这下好了,男子的情绪彻底崩盘,把买来的东西摔得稀巴烂。
网络上的“罪犯”,其实是个被套路的普通人。
这件事的复杂就在于:信息传递的断层。醉酒男子摔东西那一下被镜头记录了,但前面的故事全凭人想象。网友的“正义感”来了个提前下车,没搞清楚是咋回事,直接给人定了性。互联网的第一定律就是:永远别轻信剪辑好的故事,因为真相从来不只在镜头的框框里。
这不只是小孩撒谎的问题。
他那句“我妈精神异常”背后,其实藏着不少隐秘的套路——情感牌一打,有多少人会上钩?每个人都有“救助弱者”的本能,可这种本能被利用,就让人愤怒。至于这孩子背后有没有大人教唆,我们不得而知,但可以肯定的是,这种行为只会让人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更加怀疑。
再说交警的“路人甲”表现,现场的冷漠处理也不是啥加分项。好不容易有权威在场,却看着局势失控,大家自然要问一句:这时候站出来,能不能少点矛盾?公众对执法者有期待,期待他们解决问题,而不是变成背景板。交警在这场戏里的表现,确实给群众信任感减分。
真相出来后大家都原谅男子了吗?
也不尽然。部分网友还是拿他摔面包这事做文章,说啥“成年人情绪失控就是不对”。但换位思考下,一个人满腔热情帮人,结果发现被骗,气急败坏不是正常反应吗?他摔的是自己的东西,总比把怒火撒在小孩身上强多了吧。
这件事给我们的提醒很扎实:
第一,网络事件的热度,往往是“真相失语”的标配。第二,在帮助别人时,不妨多点谨慎,特别是街头的故事,真真假假难分清。最后,执法人员在场的时候,冷眼旁观可不是最佳操作,哪怕只是和稀泥也比装背景板强。
每当类似事件发生,您是第一时间跟着视频指责,还是停下来想一想,这是不是另有隐情?对这样的街头套路和舆论现象,您又怎么看?